日常生活中,我們開懷大笑的方式就是科學的發(fā)聲方式。仔細研究不難發(fā)現(xiàn),開懷大笑時,人的身體各部分都是自然放松的,(所以,通常笑是治愈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的靈丹妙藥)呼吸肌的動作靈活而又有彈性,為了達到大笑時所需要的氣息流量,人們會不自覺地深吸氣,此時從鼻腔、口腔到肺底,整個氣息的通道都是暢通無阻的,氣息自然能夠深入,位置也能夠下沉,而我們在發(fā)出一連串洪亮的“哈哈哈”的笑聲時,實際上是通過腹肌有彈性地收縮,來帶動氣流,這也正符合了科學發(fā)聲上的一個重要原則:“以氣帶聲”。在這種正確、輕松的發(fā)聲狀態(tài)下,我們可以很輕松地發(fā)出洪亮、渾厚、優(yōu)美的聲音,而且嗓子不痛不累,對聲帶有益無害。
怎樣才能達到這種理想的發(fā)聲狀態(tài)呢?可以簡單地歸納為一暢通、三使勁和三放松。
“呼吸暢通”——管子意識
想象自己身體中有一根比脖子略細的管子,管子是上下直立的,左右不能扭曲,前后不能扭曲。不論是站姿還是坐姿練聲時頭部都要和身體處在統(tǒng)一的一條垂直線上,頸部略微向后靠,下頜略收,保持管子的直暢通狀態(tài)。
想象中的管子不能癟,不能擠,也不能漲撐,只能是不緊不松的狀態(tài)。
在此基礎上按第一講中的方法用鼻子深長而均勻地吸氣,體會從氣息鼻腔進入到達軟顎頂端順管子(后咽壁)后壁中部成一條氣柱狀直達后腰部分,隨著氣息進入,應該能明顯感覺到整個管子從上到下逐步變得清涼和后腰逐步撐開的感覺。
吸氣過程中整個管子應該是完全暢通和放松的。
三個積極使勁的部位
?一是腹肌。腹肌怎樣在發(fā)聲中用力,直接關系到氣息的支持和低音共鳴效果。在第一講中我們已經(jīng)說過,吸氣時的儲氣部位是后腰,但這只是給了我們一個堅實的氣息支持基礎,而在實際播音中,特別是需要快速換氣的情況下,往往低位置的氣息不能很快地補充,這時就需要通過腹肌的彈動,靠胸腹聯(lián)合式呼吸法快速補充氣息。
不妨再來看看大笑時人的發(fā)聲規(guī)律:每當發(fā)出笑聲前的一瞬間,人體會自動、興奮地深吸一口氣,腹肌也會因此而輕微地膨脹起來。然后,每發(fā)出一個“哈”,腹肌都會略微往內收緊一次,然后再迅速放松恢復到原位,如此反復直到氣息耗盡。
免責聲明: 以上整理自互聯(lián)網(wǎng),與本站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jīng)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我們重在分享,尊重原創(chuàng),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在線客服在24小時內刪除)
聯(lián)系客服
立即下單